要闻:民族团结知识百题
本篇文章7577字,读完约19分钟
1 .什么是民族?
答:民族是指人们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区、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文化中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 .我国民族识别的第一依据是什么?
答:民族特征和民族意志。
3 .我国有多少民族? 除了汉族,为什么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答: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因此在习性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4 .我国少数民族有那些优势吗?
答: (1)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2)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居住地(3)各民族历史悠久,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性(4)宗教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比较广泛和严重的影响。
5 .个体的民族成分如何明确?
答:个体的民族成分只根据父母的民族成分明确。
6 .现在全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 我国最初成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分别是哪个? 哪个自治区的地区面积最大?
答:现在全国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最初设立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面积最大。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哪一年颁布的?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8 .我国省级建设的五个自治区是以哪五个民族命名的?
答:蒙古族、回族、藏族、壮族、维吾尔族。
9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通常优势是什么?
答案:
(一)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
(2)多数位于边远地区或边远地区。 中国长2.2万公里的陆地国境线上,几乎住着少数民族。
(3)由于历史上多阶段的民族移动、屯田、移民戌边、王朝交替等理由,各少数民族地区住着相当数量的汉族。
(四)土地辽阔,物产丰富。 民族地区不仅地域辽阔,而且资源非常丰富。 其中,森林资源占全国的51%; 草原面积占全国的94%; 水能储量占全国的52.5%;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大,多种居全国首位的经济作物如橡胶、胡椒、咖啡、甘蔗、剑麻、香蕉、丝绒、甜菜、烟草、茶叶、油菜种子等品种丰富,具有民族地区特征 另外,我国的珍兽异兽,贵重的生药也多产于民族地区。
10 .我国有多少民族有语言复印件?
a: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满族和汉族采用统一的中文,53个民族采用本民族的语言。 有复印件的民族有21人,一共采用27种复印件。
人民币的主货币除了汉文以外,还采用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复印件?
a :四种分别是蒙文、藏语、维吾尔文和壮文。
12 .被称为“马背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民族是哪个?
a :蒙古族。
13 .祭祀青包是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什么时候过节?
a :是蒙古族以前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通常从农历5月中旬到7、8月。
14 .祭火是哪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你什么时候祭火?
a :祭火也被称为“灶”,是蒙古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 每年的12月23日是最盛大的。
15 .国家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七进”活动是指哪个七进?
a :进机关,进公司,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中队进寺庙。
16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是每年的几月?
答: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是每年9月,年9月是自治区第37个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
17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上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交流的认可,对于56个民族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的命运共同体认可。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什么
答: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 .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什么?
答: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指导下,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中华民族一家之父,同心共筑中国梦是什么? 年9月30日,习近平同志会见基础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出了《中华民族一家父母,同心共筑中国梦》。 集中概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民族事业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新时期民族事业重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想在民族事业行业的生动表现。
2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古以来我国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断交流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谁都离不开的多元一体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现在要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基本加强文化认可,建设各民族的共享精神家园,培养和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3 .民族员工的“两个共同”是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迅速发展。
24 .民族员工的“两重”意味着民族员工平时民族团结交心很重,有心改过自新。
25 .必须多次实现完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两个结合”: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要素与区域要素相结合。
26 .民族从事的“三件大事”,是关系到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与繁荣的大事。
27 .三个不可接受的是,民族区域自治毫无疑问是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作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动摇,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特征不可削弱。
28 .三个不符合是指居住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大众对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法、城市居民对他们的一些生活和行为习惯以及城市管理部门的从业方法和管理机制等不能很好地适应。
29 .不能捆绑三个,就意味着不能捆绑某个民族自治地方的局部事故和这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不能捆绑某个少数民族中的极少数人的骚动和这个民族整体,少数民族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和实践已经被说明了
30 .民族地区好干部要达到“三个特别”:大非角度特别清楚,维持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民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
31 .民族员工的四个队伍是哪个? 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干部、少数民族代表和知识分子、民族从业部门干部。
32 .“五个认可”是指认可伟大的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3 .民族地区“六区”的特点是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
34 .社会主义的新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其中,平等是基础,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35 .中华民族的“三和”意味着和平共处、和平共处、和谐迅速发展。
36 .中华民族的“三交”是指交流融洽。
37 .中华民族的“六个相互”是指各民族大众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38 .“四个全面”战术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严格治党。
39 .“四种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见习意识。
40 .“四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1 .“两个维持”是指坚决维持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2 .“三大攻防战”是指解决重大风险,精确消除贫困,防止污染。
43 .“两百年”的奋斗目标是在建党百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
44 .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快速发展。
45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月”是几月? 每年5月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
46 .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不分离。
47 .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8 .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49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5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迅速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该法在1984年5月31日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于1984年10月1日施行。
51 .我国哪一年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了《宪法》: 1954年。
52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优势:
(一)在国家统一指导下自治
(2)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三)各民族自治地方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四)民族要素和地区要素的结合
(五)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53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它们的特别权限。
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4 .《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中国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已于年5月20日在国家民委第五届委员会事务会议上审议通过,经公安部同意,自年1月1日起施行。
《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的规定是,我国公民的民族成分只能根据其父亲或母亲的民族成分进行确认和登记。 本法所称父母包括与生父母、养父母、继子有抚养教育关系的继父。
《公民民族成分登记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公民民族成分确认登记后通常不得变更。
未满18岁的公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变更其民族组成部分。
(1)父母的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分与直接养育的一方不同
(二)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分与继父(母亲)的民族成分不同时
(三)其民族成分与养父(母亲)的民族成分不同的。
满18岁以上的公民,从其满18岁以上之日开始2年内,可以根据其父亲或其母亲的民族成分申请变更。
55 .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大体:
(一)反复民族平等
(二)维护民族团结
(三)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四)迅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
(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六)尊重和迅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案
(七)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自由。
56 .宪法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持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迅速发展。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民族团结和破坏民族分裂的行为。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优势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各民族有采用自己的语言复印件,迅速发展的自由,有维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57 .为什么说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基准线。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事实表明,我们党的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正确而行之比较有效,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支持,是促进各民族和平共处、和平与互助、和谐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
58 .党和国家的保护继承和迅速发展的少数民族文化的16字方针:“以保护为主,第一,合理利用,继承迅速发展”
59 .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
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要点推进民居保护和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和进步创造活动。
60.19大确定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流交流交流和交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种子一样紧紧拥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迅速发展。
61 .妥善解决与民族因素有关的矛盾和争端时的再三基本:
(1)多次事实上要求的大致情况
(2)重复法治的大体
(3)再教育指导的大致
(四)多次及时处理。
62 .中国特色处理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再三”。
(一)反复进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道路一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反复维持祖国统一
(四)重复各民族一律平等
(五)反复完善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六)各民族多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迅速发展
(七)多次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八)多次依法治国。
63 .中国民族政策的第一副本:
(一)反复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迅速发展
(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少数民族语言文案的采用与快速发展
(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七)迅速发展少数民族教科文组织等社会事业。
6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多次完整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 多次民族事务管理的法治化是维持民族团结的基本途径重复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持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65 .新时期中国民族从事的主题:
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迅速发展。
66 .什么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平等待遇,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67 .民族问题具有那些特点
长时间性、重要性、多种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普遍性。
68 .民族团结政策副本: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间和民族内部团结的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反对共同促进祖国快速发展繁荣的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69 .创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政府主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和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进步的一切社会活动。
70 .民族团结进步带来的优势:
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从业行业的方方面面,具有确定的目的性、广大大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多样化、永远的创新性、切实的对比性等优势。
71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造活动的总体目标:
推进贯彻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法律妥善解决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72 .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设想:
一个核心、一个突破点、三个要点、三个创新、五个转变,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获得人心为突破点,以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各行业和社会成员全面覆盖为重点,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构想、文案
73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多次大致如下:
多次重视人的教育、正面教育、实效,与时俱进的大体。
党的1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党章上的目的是什么?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中国梦寐以求的新征兵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守。
75 .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最重要目标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方法:
加强各民族的交流交流。
76 .什么是四个“所有人”
每个人都创立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每个人都知道民族政策,每个人都谈论民族团结,每个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77 .解决我国民族关系的三个大体: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8 .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79.4个伟大:
进行伟大的斗争,建设伟大的工程,推进伟大的事业,实现伟大的梦想。
80 .五大快速发展理念:
多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快速发展理念。
81.4种意识:
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2.3人不会忘记:
不忘党的恩惠,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
83 .我国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4 .“中国梦”的本质含义: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85 .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86 .中国现阶段社会的第一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
87 .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88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奋勇敢,自私。
89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90 .民族就业的基本任务:
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
91 .新时期民族就业的首要任务
(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应全国的快速发展。
(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三)多次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快速发展活力。
(4)要多次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建立和健全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相结合的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使自治法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是进一步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坚决维持祖国统一,加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迅速发展。 要高度警戒和坚决抵抗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举旗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违法犯罪活动。
92 .在民族员工中,党和国家强调的“五个维护”:
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93 .现阶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94 .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95 .中华民族共同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团结稳定。
96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统一的指导下,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97 .什么是城市民族工作:
是指以城市少数民族为第一对象的民族事业和与城市功能相关的民族事业。
98 .内蒙古有多少少数民族?
随着各民族长期移动、同化、融合,现在内蒙古共有汉、哈萨克、蒙古、回等49个民族共同居住。
99 .我国设立的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内蒙古自治区
巴彦淖尔,蒙古国的词义是“富饶的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369公里。 巴彦淖尔管辖临河区、五原县、矶口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杭锦后旗7个旗县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总面积6.5平方公里。 巴彦淖尔市有常住人口168万。
资料来源:巴彦淖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原题:“民族团结知识百题”
阅读原文。
标题:要闻:民族团结知识百题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2605.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