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舆论与大国关系
本篇文章2963字,读完约7分钟
2020年4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成功举办了“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舆论与大国关系”在线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致辞,全国人大国家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莉莉教授主持论坛。来自卡特中心、外交学院、北京大学、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中国互联网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八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从不同视角和专业领域深入分析了全球疫情背景下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舆论和国际关系。
与会者一致认为,面对COVID-19流行病的全球蔓延,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危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团结合作,共同应对这场危机。这个在线论坛通过百度应用直播光明网进行了直播。中国。凤凰网。中央和其他媒体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4万人参与了在线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政治民粹主义的时代,此次COVID-19肺炎疫情引发的舆论与历史上其他疫情有很大不同。
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我们应该把握四个重要原则:第一,必须充分认识到合作是根本基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第二,充分意识到我们的基本利益是什么,建立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开放与合作;第三,充分认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坚持自己的战略地位;第四,把握自我传媒和全球化时代的舆论传播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关教授作了题为“全球疫情下的中俄关系:高度互信、相互帮助”的主旨演讲。关教授指出,新型冠状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任何国家都无法幸免。只有组织一个小组来热身,与大国合作,我们才能一起克服困难。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这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新时期的重要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最新诠释。
关教授从“国家元首召唤——指明方向”、“救灾物资——雪中送炭”、“媒体援助——畅所欲言”、“民间友谊——人心交流”、“当前俄罗斯经济与中俄经贸关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全球疫情背景下,中俄在新时期高度互信、相互帮助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教授作了主题为“中美:从防疫到抗议”的主旨演讲。刘亚伟教授指出,美国在反流行病方面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总统对许多政党发出的流行病警告充耳不闻。
目前,在美国有对中国问责和索赔的声音。这样做的政治目的是转移注意力,颠倒是非,把中国变成替罪羊。这些舆论将对中国的声誉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中国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发表抗疫白皮书,发布相关信息与美国疾控中心等部门交换意见,邀请国际专家研究病毒来源。同时,我们应该从战略上防止对美国的误判,控制两国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外交学院副院长多利教授发表了题为“流行病形势下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影响”的演讲。多里教授认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国际流行病这一非传统安全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危害。非传统安全意味着共同安全或不安全。人类必须有安全感。疫情表明,全球性流行病会阻碍人类的正常生活和正常的经济交流,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不可抗力灾难,其影响和负面后果堪比甚至超过战争。
多里教授指出,如果这种流行病是一场非传统的安全战争,那它绝不是中美或其他几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而是一场只能用手赢得的战争。一些欧美国家的政治家现在看不到这一点,他们会犯历史性的错误。COVID-19的爆发必须加快我们的合作,而不是带来新的分裂。在这个时候,我们热衷于对抗,这只会伤害人和伤害自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让·莫奈(Jean Monet)教授王义桅就“欧洲舆论对中国和美国的异同”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王义桅教授指出,欧洲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主要有三种:特别关注5g和“一带一路”问题;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关注自己;欧洲民间对中国的舆论总体上是温和的。
欧美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有很多不同:欧洲强调中欧关系不能用“零和思维”来看待;普遍拒绝耻辱;支持多边主义和世卫组织;;欧洲国家担心中国的防疫援助会破坏欧盟的团结,而美国则担心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在疫苗研发方面,美国希望与欧盟携手应对中国,而欧盟则倡导疫苗研发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王义桅认为,为了防止污名化和语言恐怖主义,可以从邀请欧洲记者访华、推动中欧领导人会晤和推动世卫组织改革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肖庚教授作了题为“流行病形势下中美之间的系统性差异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的主旨发言。肖庚教授指出,中美两国的疫情防控表现暴露出中美两国在贸易、规模、效率、技术和社会五个方面的系统性差异。
中美之间的这种差异在三个方面影响着中美关系:国家安全、人民幸福和全球秩序。这两个国家不可能打一场热战或冷战,但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冷不热、竞争激烈的。
中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脱钩”或“不脱钩”。两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非常强,两国完全脱钩的成本太高。没有脱钩,我们需要创新和开放。我们最大的挑战是让美国人民真正了解中国的增长模式,为什么中国能够为全人类做出贡献,为什么中国不想与美国开战。
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常务副会长肖在美国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当前美国疫情发展及对华舆论趋势”发表了主旨演讲。肖认为,目前美国的疫情是“严重但趋于稳定”;每个州都在一个接一个地推进恢复工作,医疗供应仍然相对紧张;美国在报告疫情方面更加严肃;美国防疫工作的核心是注重利益分配。
未来,美国的感染人数将继续增加,恢复工作和生产(包括开通国际航线)的速度将加快。肖指出,当前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总体上是消极的,但不是片面的,有些问题是由于误解和缺乏沟通造成的。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总编辑杨新华发表了题为《从讲好防疫故事看中国媒体舆论导向》的主旨演讲。《杨新华》资深编辑指出,疫情期间,全球舆论的传播、动员、互动和对冲是前所未有的,舆论领域的广度、舆论冲突的激烈程度、舆论话题的复杂性和舆论影响的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疫情为我们观察、研究和思考当前的国际舆论生态以及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和舆论引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景。杨新华认为,讲述中国的防疫故事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他自己眼中的中国和国际社会眼中的中国;成就、经验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疫情以外的舆论与防疫的关系;国内外舆论场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莉作了题为“全球疫情下的美国舆论与中美国际合作”的主旨演讲。王丽丽教授指出,近年来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是世界其他国家与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世界被所谓的威权主义、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所分割,限制了国际合作的力度。
目前,出于转移国内矛盾、推卸疫情防控不力的责任以及在总统大选年提高公众支持要求的目的,一些政客抓住病毒的来源和命名等问题来诋毁中国。虽然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却严重破坏了国际合作的舆论氛围,影响了中国的声誉,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在这方面,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国际秩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将是持续和系统的,两国应寻求建立一个“竞争与合作”或“包容性合作”的框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美合作抗击疫情不仅是大国的责任,也是两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将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编辑:张洋
标题:人大国发院: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国际舆论与大国关系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365.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