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毛泽东多次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本篇文章3897字,读完约10分钟
曾珺东方红之类的
从《禹贡》中的“导淮从桐柏,东入泗沂,东入大海”,到潘季驯鹿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再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修浚淮河,为中国今天刻不容缓的问题”,治淮没有中断。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那时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还没有兴起规模。 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一定要修理淮河”,开辟了被称为新中国初期四大水利工程的海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和黄河工程。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让我们通过毛泽东对淮河管理的多次指示,列出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
中央治淮考察团将绣有毛泽东问题词“必须修淮河”的锦旗授予治淮委员会
淮河、中国第三大河流经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等地,流域面积达18.7万平方公里。 历史上,由于生产力落后、水利管理技术不足、社会制度腐败等多种原因,淮河流域发生水灾的现象极为常见。 经过70年的持续管理,淮河流域大大改变了“大雨大灾害、小雨小灾害、无雨干旱”的落后水利面貌,建国初期淮河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考虑根治方法. "
1950年夏天,安徽省、河南省边界持续大雨,淮河流域发生了时隔数十年的特大洪水。 淮河水利委员会《中国河流防洪丛书淮河卷》一书指出,淮河全流域受灾面积达4687万亩,受灾者约1300多万人,倒塌房屋达89万余间。
灾害发生后,地方政府和水利机构竭尽全力救助,减少了一部分灾害,但灾害造成的损失依然严重。 安徽省担任员工的曾希圣几乎每天向中央发送4份a特快电报,报告灾害情况。
其中报告说,“水势汹涌,无暇逃跑,爬树,失足落水(树上被毒蛇咬死人),船小浪大,翻船死人,数了四百八十九人”。
看到这里,毛泽东表情沉重。 他在“被毒蛇咬的死者”和“统计四百八十九人”两处画了横线。 毛泽东在7月20日、8月5日、8月31日、9月21日,就灾害状况向周恩来写了4封指示书,请周恩来具体部署了执行根治淮河的方法。
毛泽东在7月20日的批复中这样写道。
“除了现在的防灾之外,还必须考虑根治方法,现在开始准备,从秋天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导淮工程,一年完成导淮,免除明年的水灾。 请邀请很多相关人员讨论(1)防止现在的救助,(2)根本淮河两个问题。 怎么了? ”。
第二天,周恩来给曾希圣打电话,告诉他毛泽东批语的复印件,让他想办法根治淮河。 而且,政务院组织了水利专家,为尽快实施这项工程准备研究和制定大规模导淮工程的计划。 其次,周恩来还召集了当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讨论指导淮工程问题。
佛子岭水库今朝昔。 1952年1月,佛子岭水库工程开始建设,1954年11月竣工。 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在治理淮河计划紧张部署时,8月5日,毛泽东在报告淮北灾害情况的另一份报告中写了指示。
“请在水利部的期限日制定导淮计划,阅读。 这个计划必须在8月份认真制定,由政务院通过,从秋天初开始开工。 怎么样,随便做吧。
从批语“日期”、“务须”等词可以看出毛泽东治淮的热心。 根据指示,周恩来迅速再次召集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了贯彻和执行问题。 到了八月中旬,一个管理淮河的计划方案终于形成了。
"导淮一定会与苏、皖、豫三省下手. "
之后,毛泽东将这个计划案急送给淮河治水工程有密切关系、淮河泛滥地区的党组织,征求他们的意见。 毛泽东8月31日阅览了中国共产党苏北区委对淮河治水意见的电报。 在这份电报中,苏北区委提出的第三种意见引起了毛泽东的观察。
“今年马上进行淮导的话,必须动员苏北党政府军民的全部力量。 苏北今年的整体事业方针必须重新考虑,必须改变既定的土地改革、复员等事业开展。 这在我们今年的事业中很难周转。 另外,淮河治疗技术上、人力组织上、思想动员上及河床搬家、其他物资条件准备等,都很匆忙,对第二年的农业生产及治县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央为了拯救皖北水灾,如果苏北改变事业方针,遵循淮河整体计划,我们也必须克服困难,完成淮河大计划。 ”。 1949年,沂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中共苏北区委等有关部门把治沂作为当时党和政府的中心业务。
毛泽东认为这个意见提出得非常好,立即在报告上写了批语。
“这个电气的第三项请观察改变苏北事业计划的问题。 淮要与苏、皖、豫三省着手,三省委的事业计划,都要以此为中心,早日告诉他们。 ”。
2007年7月10日,淮河王家坝门打开闸门,开始区分泸洼蓄水洪水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周恩来亲自指导和参加下,水利部治淮会议于8月25日至9月12日召开。 会议提出高度重视和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淮河管理的指示。
根据当时周恩来经济秘书吴群敢的回忆,会议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安徽有内湿,要求把水排到下游苏北。 苏北负担不起,不同意,双方不能争吵。 另外,苏联专家根据本国的经验认为,水不能作为宝贵的资源白白流失,应该建立蓄水池蓄水。
为了应对这一棘手的积累之争,周恩来反复与各部门负责干部进行协商,召开大会讨论,在会议上与相关人员谈话,征求意见。 最后,周恩来领导人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在考虑上下下游利益的基础上,制定了蓄漏兼采购的淮河治疗方针。 淮河治疗会议据此做出了以淮河上游蓄水洪快速发展为长期目标,兼顾中游积累和排放,开辟下游入海道路的重大决定。
这次会议拉开了治理淮河的序幕。
会议后,中央向安徽、江苏、河南三省传达了治疗淮河的决定,要求省委迅速将决定传达给县和农村党支部。
党中央消费者着力治疗淮河的消息在三省干部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9月16日,曾希圣在华东局和党中央写的报告书中说:“安徽省民众,特别是皖北地区的受灾者,积极支持中央关于淮河治疗的决定,加紧准备各淮河,努力早日测量,早日开工。” 他还提出,为了保证淮河治疗顺利,中央必须紧急向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河工地调粮。
曾希圣的报告很快被送到了毛泽东的事发边。 月21日,为了促使淮河治水工程早日开工,毛泽东给周恩来写了指示。
“现在9月末,淮河的开工时间不应该延长。 请快点测量,快点制定计划,敦促快点开工。 ”。
第二天,周恩来写信给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转到傅作义、李萧华、张含英,“昨晚主席还说,治疗淮河的工程不能延期……华东、中南如果有修改意见,必须与调查后的工程有关。 对现在紧急工程的理解没有变更。 因为这样的事业没有必要各方多次协商,等待”。
10月1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周恩来制定的《关于淮河管理的决定》,对淮河治疗方针、1951年淮河治疗工作方案和人力、物资、财力相关的保障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
11月3日,周恩来在政务会议上阐述了淮河治水业的一系列大体情况。 这些大致如下。
统一兼顾,与标本实施
共同幸福,共同困难。
分批完成,赶紧进行
集中领导,分工负责
用工代救济,治理淮河。
1951年11月,淮河治疗二期工程正式启动。 图为管理淮河二期工程,民工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水库工地施工(新华社发)。
"请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
1950年11月末,管理淮河第一期工程正式开幕。 由于大型机械设备不足,中央和豫皖苏三省先后动员了数百万民工投入淮河治水工地。 此前,根据曾希圣的建议,毛泽东指示各方调集粮食保证民工饮食问题,保证淮河员工顺利进行。 11月,国务院提取淮河工程价款原粮4.5亿斤,小麦2000万斤。
参加淮河治水工程的民工邢玉普说:“千万农民兄弟日夜工作,大佬挖、装备、举起来,就像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紧张、快乐地工作。 这是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大事件。”
民工润河集蓄滞洪分水门工程现场施工,1951年(新华社发)
1951年5月,以邵力子为团长的中央治淮考察团去治淮工地视察。 旅行前,毛泽东会见了邵力子,锁定了视察中需要知道的状况和问题。 然后,他说:“请一定要修好淮河。 ”。 然后命令员工把这个问题词做成四面锦旗,分别发给淮河前台的淮河治疗委员会和三个淮河治疗司令部。
在毛泽东的激励下,许多干部、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奔赴淮河治疗前线,投身于这一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多用途的水利工程。 到1957年冬天,淮河治水工程基本完成,国家总共投入12.4亿元资金,管理大小河道175条,建设9座水库,建设湖洼地蓄水洪水11处等,建设淮河主要地方和运河堤防,共计4600公里
上图: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下: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
淮河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管理的大河,于1951年制定了第一部淮河治疗计划,至今开展了奥运会流域综合计划工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流域计划体系。 现在淮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不到3%的总量,装载着约1/10的人口和耕地,生产1/6的粮食,一半以上的小麦从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产,养活着广大的人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先知,冯蕙主编陈晋,李捷,熊华源,吴正裕,张素华副主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研究管理部编.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2[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篇.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06。
中国共产党淮安市委党史职工室编.长淮惊涛[m] .北京:中国共产党史出版社,. 07
[5]卓绝历史的新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淮河管理综述,中国水利报,. 09.24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微信公共平台“淮河水利”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笼子:小林
网篇:侯洁英
监制:方丹敏
阅读原文。
标题:要闻:毛泽东多次批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3664.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