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毛泽东当年为什么没去法国留学?
本篇文章4082字,读完约10分钟
编辑:正如康德所说,人类最具冲击性的秉性是为别人工作,为子孙牺牲。 众所周知马克思把这种人的性质称为“人类的本质” 马克思说,随着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兴起,随着人们追求个人利益,人类上述“类的本质”正在消失,因此从25岁开始,也就是著名的《巴黎手稿》开始,马克思就在这一正在消失的“人类之本” 与人类共命运——马克思的这一宏愿,深深感动和震撼了毛泽东和中国的第一代共产党。 用青年时代毛泽东的话来说,这就是“为天下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一切” 在短短的五年里,毛泽东从相信“四海之内有兄弟”的无政府主义者成长为为为劳动者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者 1918~1923年间,世界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在历史的激流中,冥冥中的那只巨手,几乎突然举起了毛泽东,他人生中第一次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这短短五年间,毛泽东的父母和恩师杨昌济相继去世,从此他身边没有老年人 短短五年,他获得了一生骄傲和心碎的爱,他成为了伟大的女性丈夫,成为了伟大儿子的父亲 在短短的五年里,毛泽东从湖南长沙的一介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很快成为中国国民党的第一领导人。 一位小学教师成为了中国政治行业和思想文化行业中缓慢上升的新星、超级明星 其间,俄罗斯爆发了10月革命,德国爆发了工人阶级起义,“一战”结束,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这五年决定了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的人生不会在安静的校园里度过。 从那以后,他决不能如他自己所愿成为“教师”。 这巨大的变化就像暴风雨在夏天安静的原野上行走一样,来得这么快猛烈,事前几乎没有征兆 1918年6月,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大部分成员相继毕业,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升学和就业 新民学会的成员都是野心勃勃的青年,他们的共同意见是自然地继续学习,而且是出省出国深造 正好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摆在他们面前——留法勤劳学 留法勤俭学与李石曾这个物体最有关系 李石曾的父亲是前清军机大臣李鸿藻 李家很有钱,李石1902年和驻法公使孙宝琦一起去法留学,他在巴黎巴斯德学院的毕业论文是《大豆营养研究》,李石毕业后在法国做生意,开了一系列公司,其中最有名的是巴黎豆腐企业。 他从家乡河北蟹县招募了一些老乡,在巴黎生产了几十种豆制品,当时法国流行素食主义,结果豆腐企业赚大钱 蠡县因为这也被称为北方侨乡 李石把中国豆腐引进法国发了大财,他的野心是有思想,创造文化的“儒教” 他与蔡元培共同参与了“一战”期间负责招募和遣返中国法工人的劳务中介机构惠民企业的经营,在吴稚晖等人的协助下,在巴黎与《旅欧杂志》推广《四海内所有兄弟》建立了劳动互助。 当时,这被称为无政府主义学说 如果是今天的话,李石经营的什么样的机构是ngo (非政府组织)? “一战”结束后,法国打算效仿美国,将“庚子赔偿金”的一部分返还中国,在法国设立大学,吸收中国学生留学。 除了有名的华商和非政府组织负责人,中法两国政界人脉广泛,这一好事落在李石曾头上 于是他设立了银行,存了法国的庚金,设立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经营这件事 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同年聘任李石为生物系教授 1918年6月,毛泽东恩师杨昌济应北京大学的邀请,全家迁居北京,住在鼓楼附近的豆腐池胡同9号。 两个月后,也就是这一年的8月15日,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罗章龙等“杨门弟子”一行20多人,浩浩荡荡地跟着领导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省,也是他第一次来北京 他们准备好了 根据当时民国教育部的规定,师范生毕业后必须马上就业,不能继续升学 这时杨昌济告诉门徒,他们失去了进入北京大学和中国其他大学的机会,但可以去法国打工。 受杨昌济的委托,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介绍了毛泽东等4人,与李石在香山的别墅见过面 看了毛泽东起草的赴任法勤工学计划书,李石答应马上为湖南青年开三所留法预备班,分北京大学、河北保定和蟹县设置。 虽然撰写了留学法劳动计划书,但是毛泽东本人不打算出国留学 在1920年3月14日给周世铅的信中,毛泽东想要改造中国,两件事最紧迫:其中之一是系统地整理和批判中国历史上的管理经验。 其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这两项当务之急的工作在海外做不到 毛泽东不想出国留学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他担心母亲的病。 在此之前,毛泽东给萧子升写信。 “然母病庐,求劳,游子何心,不可悲! ”。 旅途中,他不由得这样叹息。 “刁钻复发,余音剧烈,如果刁钻一打,半夜听到它,忍不住哭了。 “去北京之前,毛泽东给两个叔叔写信,感谢他照顾沉重的母亲。 秋天收获后,我打算接妈妈去省城长沙治病。 毛泽东借钱来北京,他不得不生活 一种说法是杨昌济直接把笔记交给了校长蔡元培当时的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北大图书馆馆长湖南同乡章士钊协助。 但是,不管怎样,接受毛泽东这位穷学生的是他四岁的李大钊 1918年10月,毛泽东给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当助手。 他每天的工作是打扫,负责在第二读书室登记新到的报纸和读者的名字 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通常是2300元,毛泽东的月薪只有8元 1936年,毛泽东在和斯诺说话的时候读这里,依然很感动。 他说,这八枚银元是李大钊的特别照顾,八枚银元的“工资很低”。 1915年,毛泽东在长沙的报纸上以“二十八画生”的名字招募朋友,结果来了“三人半”的人。 一个是罗章龙,我忘了另外两个人的名字。 那个“一半”是李立三。 因为听到毛泽东的话后,不听表达就离开了。 李立三后来被毛泽东的博学吓了一跳,觉得自己读书很少,在谈话中一句话也没说下去。 那是因为自己害羞地离开了。 1922年7月至9月,李立三协助毛泽东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另一个在罢工中协助毛泽东的人是刘少奇,来自湖南宁乡 刘少奇少年奇才,喜欢读书,在家里是第九个,所以被绰号为“刘九书架”。 李立三,本名李隆郅,湖南遂陵人 1923年,和他一起在上海指导工人运动的北大学邓中夏说。 “隆郅,你的名字太多太杂了,通常工人认不出来。 不如改一下比较好。 看到工会门口站着三个人,邓中夏说:“你换成‘三立’吧。” 李隆郅说:“‘三立’很俗,叫李立三吧。 当时,没有人想到“立三”这个名字与后来“中共六大”后形成的“左”冒险主义路线相联系,会载入史册 李立三也是最初的留法勤俭学成员,与萧子升不同,因“思想过激”而被李石曾和吴稚晖排斥。 1921年10月,李立三、蔡和森、陈毅等103名留学生被法国当局驱逐回国 到达上海后,蔡和森被留在上海党中央就业,李立三被送回了他的家乡湖南 见到毛泽东三天后,李立三跟着毛泽东去了安源,开始指导安源的工人运动 李立三和蔡和森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毕业生,也是周恩来留学期间的同学 说到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关系,就像他们不能不和易礼容、李立三一起指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一样,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关系也不能追溯到他们和李立三、蔡和森的共同友谊 今天想想,将来改造中国的“同学少年”,似乎天生就有缘 为人类牺牲自己——这是马克思17岁时写的文章中树立的志愿者,这也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1901年,由基督教青年会12名会员组成的耶鲁大学“怀特霍尔”小组提出了雅礼协会的最初计划,这导致了长沙雅礼中学、湘雅医学院、护士学校的诞生。 耶鲁大学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曾经是新教的避难所 1854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容闳在这里光荣毕业 “雅礼精神”是清教伦理的体现,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概括,这就是“全心创造财富,但自己永远不会享受这些财富”。 1972年底,海伦·斯诺再次访问中国时,访问了毛泽东长子的诞生地长沙湘雅医院 当时,她感慨地谈到清教精神与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品格之间的联系,说:“在古老的中国文明中,唯利是图根深蒂固的,非物质动机对古老的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只有共产党首先给中国带来了真正的精神价值---为了崇高的目的,可以做出任何自我牺牲 她还说共产党的精神与现代的“大学精神”有某种联系。 “事实上,毛泽东主义的原理与上面提到的剑桥、牛津、耶鲁有几乎相同的地方,但在一些方面很适合中国的实际。 毛泽东从在英国接受教育的杨昌济老师那里,学到了这些原理” 这种解释可能有助于理解毛泽东是在什么环境下长大的 李振翩翩的“雅礼精神”服膺者,为什么要成为新民学会的会员,还有很多新民学会的会员,为什么要成为共产党呢? 海伦·斯诺从特别的立场出发,思考了什么是“大学精神”,什么是初期共产党的精神品格 1931年,新民学会第一创始人蔡和森被叛徒背叛,在广州军政监狱牺牲。 当时36岁 1976年11月,新民学会的另一位主要创始人肖邦在乌拉圭去世 与毛泽东分手后,萧子升一生都在逃避和“逃跑”,最终逃到了南美洲 这部《逃亡者》晚年着著书,深刻描写了毛泽东和徒步旅行湖南5县的经验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去世 毛泽东和萧子同年出生,均83岁 毛泽东奋斗了一辈子,萧子升空话连篇 毛泽东的这个“兄弟”,没有成为他的“同志” 得知新民学会的主要成员李振翩翩和毛泽东去世后,含着眼泪写了以下诗句。 "仰望现在看不见超级明星,久久地流下了世界的眼泪. " 想把悲伤化为力量,深化服务为人民服务 今天,如果没有毛泽东,新民不学什么样的“同学少年”,如果没有“能把大嘴的东西塞进拳头”的李立三,经营得好,大胆,心细的蔡和森,没有礼貌,就“宁可一天不吃饭,” 确实,如果没有长沙新民学会这样的“江山、激扬文案”的新青年,只有“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位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一定会成为另一幅画卷。 革命是惨烈的,政治是严酷的,但他们毫无疑问没有逃避过惨烈和残酷 在信仰、真理、路线问题上,他们一生从未妥协和退让。 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兄弟,他们不是利益集团,而是为真理而战的同志 同志——王阳明发明的语言,新民学会的会员们用这句话互相称呼 同志之间只有信仰、思想、路线的差异,没有利益之争 (本论文为《复读毛泽东,1893年至1949年》,中信出版前沿社年度版)作者| ; 韩鼎海,|崔琦
标题:要闻:毛泽东当年为什么没去法国留学?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3666.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