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毛升评《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不笑不成世界
本篇文章6588字,读完约16分钟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美]雷勤风着,许愿林译,麦田出版社,年5月出版,440页,新台币480.00元,听说20世纪前40年的中国不认真。 街头、茶馆、书房傻笑、开玩笑、嘲笑、窃笑、捧腹大笑 报纸和杂志上充满了喧闹、嘲笑、轻浮粗俗的语言、荒唐、恶作剧 文人们真诚地吵闹,随便恶作剧,打破规则,反抗权威,嘲笑顽固,亵渎神圣,追求乐趣 在雷勤风描绘的清季民国文化世界,极度开放,充满实验色彩 一句话来说就是“不敬的时代” 笑与泪晚清以来的中国充满了战败、国耻、割据、苦难、悲伤,那个时代的主题是李泽厚的所谓“救亡压倒性启蒙” 基于救亡的压力,近代史经常表现为血泪史 同样,关于那个时代的文学表现,也多以“痛苦”为底色,写作“疼痛史” 西方中国文学史的记载也不例外 白渊文( michael berry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著作记录了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一系列创伤,王德威也强调了历史遗留的暴力是如何宰杀现代文学主题的,王斑把现代中国历史比作多年积累的残骸堆。 “疼痛”是中国人面对被炮舰轰走的现代化的重要体验,依然值得特别书写,在这个主流经验下,有替代重要的体验吗?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教授雷勤风( christopher rea )认为,清季民国面临现代性,有一种喜剧化的表现方法,把历史视为“一系列笑话”(第28页)。 笑和泪是硬币的两面,就像晚清文人吴字人写了《疼痛史》和《新笑史》一样,“因为有痛苦,所以不一定需要笑,痛苦有时也需要笑”(第28页)。 这一年获得“列文森”奖的《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以下简称“大不敬”,书上只引用页码)回答了被忽视的“笑”回到20世纪前40年的历史文化语境,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怎么笑” “你在笑什么? ”“关于笑的事情怎么说? ”“是什么引起了笑声的变化? 》( 44页)因此,作者以长期被“疼痛”边缘化的“笑”为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中心,采用新的历史分期法,不仅给了大清观灭和五四文学运动,还给了文学史分期笑声的持续变化 作者有意改写现代中国文学史或作者引以为豪的“新笑史” 《新笑史》哪里有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谈谈英语学界的“旧笑史”好吗? 成为雷勤风着作对话批判的对象 英语学界已经出版的中国幽默研究以老舍、鲁迅为对象,最近也有林语堂的作品、丰子恺的漫画、侯宝林的相声 雷勤风指出,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幽默的材料学家们还没有被利用,从1900年到1937年出版的中文幽默笑话文集名单上有100多本。 当然,雷著使用的文案也不仅仅是笑话集,还有漫画、电影、传记资料、学术着作、词典、广告等出版物( 18页)。 新笑历史的新,首先在于研究笑的材料的极大扩充。 这既取决于作者努力收集,也取决于以新的视角引进中国喜剧研究。 无论是从视点上还是风格上,作者对他最有启发的是英国历史学家维克·格特雷尔( vic gatrell )的《笑之城:性与讽刺18世纪的伦敦》( Cityoflaughter:Sexandsatireineighteen-Cell ) 这本书关注的话题是那些故事、笑话和讽刺让英国国王后期的贵族们感觉到可乐吗? 作者聚焦的不是什么品味优雅、以上层阶级为荣的幽默,而是英国式的恶意嘲笑 这种讽刺的一般下流,世故,全身刺骨,话题下三乱性器官,小便溺死,放屁,偷情,丑闻,酒疯 品味低的幽默有助于理解社会的一面,有助于检测某个时代社会的道德边界。 研究庸俗的幽默,放在大英博物馆里一直没被人听见的庸俗的讽刺画,反而成了最好的研究材料 《笑之城》对幽默研究的启发之一是,人们总是对研究优雅的兴趣有习性,但我们着眼于时代最猥琐的举止,最猥琐的艺术形式时,可能没有洞天。 雷勤风也将笑声的品味从优雅扩展到粗俗。 那么,书中提到的故事主角不仅是学术界所接受的文化名人,还包括“乖僻的诗人、杂耍公司家、有名的骂人者、创作的散文家、眨眼的滑稽演员、自我支持的笑话者”(第45页) 新的眼睛和新的材料,给笑的历史赋予了新的意义 《笑之城:性与讽刺18世纪的伦敦》《笑之城》不仅旨在写英国幽默的滑稽历史,还旨在描写乔治王后期的英国社会心理学。 贵族们在酒馆传阅描绘女性屁股的讽刺画,大声谈笑时,作者想告诉我们对性、名人、讽刺的新态度产生于英国社会,这些随意的举止在道德保守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到来之前 “大不敬”也有这样追踪社会心理学的意图,通过表现20世纪前40年中国人的笑声,作者在现代化带来的阵痛中,有些中国人如何用世界不谨慎的方法,不仅熬过过去,而且从中略享乐趣 笑点黄克武通过研究19世纪初登场的小说《镜花缘》的幽默,试图了解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是如何谈笑的。 雷勤风在无意识中继续研究黄克武,可以说探讨了中国文化受到西力的影响,国民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后,谈笑的方法到底是如何变化的。 《大不敬》指出,20世纪头40年,喜剧兴起,形式多样,受世界潮流影响,喜剧形式处于屠宰制地位,什么“笑”都不存在于一个共识中,在吵闹的多声部中培养了许多可能性 扩张笑料后的问题是如何理化这些庞杂的材料? 以前解决幽默文学的方法就以人物为中心,雷勤风用关键词整理材料,罗列了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关键词——笑话、游戏、笑声、滑稽、幽默。 这五种喜剧形式同时并存,交叉,互相影响 作者在书中也提出了新的中国历史断代法,以笑为中心,以游戏、滑稽、幽默等喜剧形式的一些变化作为区分的标准 除了学术界普遍接受的重大政治事件和以政权交替为基准的近代史分期外,作者认为新笑史也应该强调“19世纪末期小报媒体的兴起和1930年代幽默促进中国文明进展的努力”(第45页) 这些事情似乎不具备明显的政治重要性,但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如何笑 因此,雷勤风笔下的新笑史始于新闻媒体的兴起,结束于1933年这一所谓的“幽默年” 作者认为“幽默年”后,中国人的笑声开始走上了不同的路径。 这是他写的续集。 我说了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所谓的“新中国”幽默。 五大笑法李孝悌发现,义和拳乱后,为了打开通常的无知“愚夫愚妇”的智慧,白话新闻大量出现,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开始于1901年。 启蒙为了达到常人的效果,精英们舍身,在报纸复印件的通俗上下功夫,这一定给了喜剧绝佳的机会 吴翊人曾经说过,“偷文,入人者,壮语不如和谐语”,正因为意思有趣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把笑话从中国以前流传下来只是为了娱乐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吴仪人提出了“笑话小说”一词,试图利用小说当时的威望,把笑话联系起来,达到改造时代风格的最佳效果。 并且,由于1905年科举的废除,文人放弃了学问,放弃了优则市的想法,开始依靠小报媒体谋生,写笑话是职业。 根据《大不敬》一书,从晚清到民国,笑话潮不衰,广泛采用了“笑话”一词来代替以前常用的“笑”、“笑”、“笑”等词。 就像晚清的谴责小说《第二十年看到的奇怪现状》一样,所谓的“笑话小说”,用笑话勾结了整个小说 民国的报纸上充满了笑话,副刊、专栏的笑话既是卖点,也是补白的好资料 如果晚清的笑话是第一个轶事,民国的笑话是第一个文人写的、类型化的笑话书 雷勤风指出,即使在民国初期,中国笑话潮也已经成为全球现象的一部分。 通商口岸西方人出版发行的英语幽默报纸、留学生从海外带回的外语笑话书都有严重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文人对笑话的理解和创作 而且,中国自己的笑话书也向海外扩展 “第20年的奇怪现状”“游戏”在1890年末成为印刷媒体的流行语,也被其他大众文化借用,意思不同 文人在《游戏文案》中,为了取笑有趣的事情,写了讽刺文案、笑话、谜语和鬼的故事。 他们不再以道德模范自居,靠卖游戏文案生活,以及时的享受方式,鼓励逃避现实的社会风气,麻醉自己 另外,游戏的笔法产生了“未来幻想小说”的新文学类型,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和李伯元的《新石头记》等就是其中的耀楚。 这些作品以笔谈为兴趣,做出奇特的想象,主旨依然是严肃的政治话题 辛亥革命前后,梁启超、李伯元、吴仪人式的游戏文案传遍了各大报纸,有趣的口气成为了当时时评的第一风格,如《申报自由谈》的专栏。 揶揄其成为上海报纸的重要特色,机智的搞笑复印件也为各大报纸所欢迎 《申报自由谈》匾印刷和照片技术的传播使得出版画报形式的副刊成为可能,像《申报》的《点石斋画报》一样风气之先,发表了大量与奇闻怪谈相关的画 周作人注意到,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在政治议题的表现上更加直观有力,因此近代以来漫画逐渐取代了笑话的地位。 游戏以漫画的形式特别是一目了然 民国政治漫画经常包括视觉双关、文案游戏和谜语 现代技术是漫画揶揄的对象,也是其兴盛的物质基础 当时的游戏不仅有文案、图像,还有“游戏场” 中外商人基于各种目的,出资建设游戏场所,供国人游戏 当时去上海需要白相的是大老板黄楚久为了销售自己的药品而建立的“大世界”。 对黄先生来说,游戏是最好的促销手段 在游戏场上,国民可以在自行车等当时的新机器上找到幸福,也可以看魔术、听相声、看杂技、唱京剧 照镜子是当时极其独特的体验,被细长的身体和矮胖的身体扭曲,经常抱着肚子 如果哈莱姆是现代化的“游戏”新技术的象征,照片技术等其他视觉技术也会带来很大的游戏空间 当时流行的“分身像”用蒙太奇的方法把两张照片合成一张,给很多人带来了喜悦和惊喜 新技术给游戏带来了新的玩法,游戏当时被认为是文明化的力量 大世界鲁迅先生经常骂人 如果鲁迅是骂人的父亲,雷勤风认为党的元老吴稚晖可以说是骂人的祖父 晚清降临,中国政治文化论坛充满了尖刻的讽刺和恶意的谩骂 根据《大不敬》一书,在各种政治事件中,骂人是主导舆论,例如,在满满运动中骂满人,在五单位运动中骂西人,1937年国民政府抗日后骂日本人,1945年光复讨论汉奸 文人之间的斗口、诅咒也从未停止过,但主流文学史往往把它描绘得很轻 文人之间的互相辱骂在1920年到1930年出版的文学杂志上成为了常态 白话新闻的发展给了骂街的机会,文人的笔战更是销量的保证 文人批评谩骂已成为讨论问题的首要方法,但都是争先恐后地骂人 特别是自己头上有人骂的话,绝对不会口软,所以一定要骂回去。 雷勤风特别以充满粗俗语言的小说《何典》的接受史为例,讨论了当时骂声对作家的魅力 受白话文运动影响的文人,反对用典,以粗俗为美,反认雅不能给中国产生好的文学之祸 这是“放屁,真荒唐! 》广告语的小说,因其粗俗、极有文学价值,在20世纪20年代再版后,受到文人的积极应对,成为教授如何粗俗骂人的典范。 吴稚晖受“何典”的影响,他喜欢使用“何典”的典故,粗俗的语言风格被分类为“何典”的语言、声气相,其复印件也被称为“何典”式,其人也被称为“屁”名家。 吴稚晖其文章特点和影响很大,不仅扩大了《何典》的接受度,而且把嘲笑变成了文人圈的时尚 《何典》雷勤风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游戏”一词逐渐失去了喜剧性,“滑稽”成为了指“滑稽性”的词语。 这句话的意思至今还在上海的方言里 上海的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急剧膨胀对综艺多样化的要求正在迅速发展 报纸的期刊也陆续迎合小市民的口味,逐渐培养出滑稽的风格 滑稽的风和大上海城市的性格“创造了一个每个人都融入的世界:一个人必须时刻警惕恶作剧的世界,还有其他人诡计,恶作剧对象的世界都很常见”(第233页)。 当时上海的“滑稽大师”是徐卓停留 在他的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活中,编辑了许多新闻期刊,创作的小说、戏剧、散文、笑话、照片等发表在30多种刊物上,从大新闻到小新闻,都不够 徐卓擅长写恶作剧,以其创作的李阿毛等为典型人物,都是普通老百姓,但喜欢取笑人,以此为乐,受益匪浅 这些人物体现的淘气精神就像上海人的性格,即使在逆境中,他们也能生存、繁荣、找到自我满足 徐卓和汪优游导演、主演的电影《医生傅》( 1926 )徐卓把“笑话3000”的笑话、游戏、骂声和滑稽说成是“不敬”,引起了人们的反感、轻蔑、焦虑甚至恐惧 这种不安和反对的态度逐渐引起舆论,引起了20世纪30年代的幽默 “幽默”是林语堂英语“humor”一词的翻译,在他的努力下,逐渐成为新的喜剧形式,开始改变以前笑的各种形式的粗俗 林语堂试图通过《论语》月刊,宣传这种拘泥于“同情”“有理”“冷静”的“幽默”,说服中国人。 幽默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 幽默文学影响了很多作家,影响至少持续了十年,引起了文学界的讨论:什么是幽默? 孔子幽默吗? 中国需要幽默吗? 你需要什么样的幽默? 如何从幽默的立场重新评价和挖掘从中国古代传来的文化? “幽默”的理念对当年的影响如此深远,有人主张“申报”对文学家来说,1933年不是“宪政年”,而是“幽默年”,而不是“国货年”。 《论语》插图:《小学教科书大流动销售》《论语》插图:《论语反对者的崩溃》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大不敬的年代在“幽默年”之后开始改变。 这五种喜剧形式都是以某种方式留下来的,但笑声的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 正如道德保守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结束了乔治王后期贵族们低俗的笑声一样,“大不敬”指出,1937年的对日宣战、1945年的国共内战,特别是1949年的共同政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搞笑风格。 突然笑了,年轻了十年 李贞德发现,以前以中国医学之气为中心的身体观流传下来,对喜怒哀乐不以为然。 笑声被认为是“死精费气的活动”,甚至是“喜则气缓” 多笑不仅无益,而且生病了 在危机深重的时代,笑声好像是社会问题,经常是恶毒的 雷勤风说,晚清和民国作家对“笑”的态度是矛盾的,既享受其带来的快感,也享受不良的社会影响 搞笑艺术家无论以什么形式搞笑,“笑”的艺术形式都需要如何应对中国面临的痛苦? 周作人认为笑话简单分为两类,讽刺和猥亵。 他还认为逗人笑的理由往往是不道德的。 比如,人们相信“力量是理”。 不管手段是否正当,只要能赢就行。 他们总是崇拜英雄,不同情失败者,嘲笑习性 这种“大不敬”的风气,有助于世道的民心吗? 然后,就像痛苦、眼泪、血“笑”,阿q说“儿子打老子”一样,可以逃避现实,也可以找到乐趣,但能拯救国家吗? 这个道德困境总是与晚清民国的笑史勾结,那个时代不仅有眼泪,也有笑声和不安 雷勤风通过整理笑声的历史,让我切实感受到晚清民国的社会气氛除了悲伤以外,还有“不敬”。 但是,作者似乎过分强调了“笑”的关注、破坏的一面,忽视了维持现有社会规范( social code )的一面 毕竟,笑话可以挑战一些社会规范,但还是要遵守和加强其他规范。 否则,结果不是笑,而是不自然 通过解读《笑林广记》中关于性的笑话,黄克武认为,这些笑话尽管挑战了社会禁忌,但还是强化了以男性为中心的性观念。 笑话打开的有限语言空间也只是适度缓和了礼教对情欲的压抑,更好地维持了现实秩序的运营 因此,笑话只是起到了社会的“安全阀”( safety valve )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瞄准秩序 那么,20世纪前的40年,笑声嘲笑社会的规则。 而且,你是如何维持那个社会的规则的? 那个社会依然是“尊敬的时代”吗? 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是社会规范的力量起作用还是文学行业的某种内在道理? 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消费和解读搞笑的文化产品的? 网民和作者的笑一样吗? 根据社会地位、文化水平、政治角度、经济能力等差异,人们对笑有不同的品味,当时的中国是否形成了不同的笑圈和感情社区( emotion community )? 这些社团和社区分别有什么优点?? 如何相互作用? 黄克武:“语言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诙谐、情欲和身体”的笑是不能研究的,但研究起来没意思。 “大不敬”是例外 作者把笑声的历史写得很精彩,学术著作中很少有这样的阅览快感 除了丰富的材料、细节、图像、智慧观点、精心设计的章节外,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也努力还原当时的幽默感。 例如,模仿民国小报的风格写序言,大量采用中国笑话中常见的双关语。 本书原本是英语著作,最近台湾大学文学系的许斜光林教授翻译成了中文 笑声依赖语言,有时不能翻译,但读原文比读译文好 因为这位作者雷勤风在中文版的序言中说:“本书的中文版比英文版好。” “这不是开玩笑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要闻:毛升评《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不笑不成世界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3677.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