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斌:综合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本篇文章5663字,读完约14分钟
主要国际一体化商业模式及其演变
世界上有两种主要的整合商业模式,不同国家的演进路径不同。一是通过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控股公司进行多元化经营。二是银行通过不同的部门开展各种业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美国总体上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初步混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变化,英国从分业经营走向综合经营,德国始终坚持综合经营模式。
单位美国
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是美国金融体系的分水岭。此前,美国实行综合管理。危机爆发后,许多银行相继倒闭,整个金融和信贷体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了隔离金融体系的风险,美国于1933年通过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分开,并建立了银行、证券和保险的独立运营体系。
金融业的资金流动非常快,很容易相互渗透。因此,从1933年到1970年,银行开始收购证券和信托,成立银行控股公司,并进入非银行业务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创新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进入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与银行展开竞争。在高通胀率的影响下,股票、基金等投资产品迅速流行。当时,银行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他们的利润持续下降。银行进一步要求监管机构参与更广泛的证券业务。与此同时,银行控股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加,从1980年的2,860家增加到2010年的4,784家,而同期银行的数量却在下降(见图1)。在整个银行业逐渐萎缩的背景下,银行控股公司逆势崛起,这也体现了综合业务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金融业呈现出资本市场持续增长、银行业相对份额逐渐下降的发展趋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银行不开展资本市场业务,它们将日益边缘化。目前,美国商业银行的许多业务都与资本市场有关,传统存款业务带来的利润约占总利润的20%。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从法律上消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不能直接或间接拥有股份的界限。根据规定,银行控股公司和外资银行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成为金融控股公司,而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可以在金融控股公司下设立,开展相关业务,使整个控股公司能够广泛开展金融相关业务活动。在法案通过后的六个月里,约有150家银行控股公司成功转型为金融控股公司。截至2013年4月,美国共有479家金融控股公司。
德国
德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全能银行的综合管理模式。德国银行不仅可以从事经常性支付、存贷款业务和外汇业务,还可以从事证券业务,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托管和代理,参与企业并购,还可以开展保险业务。此外,银行还可以进行产业投资,通过参股和控股企业,形成以银行为核心、实力雄厚的资本集团。因此,全能银行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德国的全能银行中,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作为两个不同的部门并存,而保险等其他业务则通过设立子公司来经营。
需要注意的是,德国作为综合治理的代表国家,其金融业集中度在欧洲是最低的。由此可见,全面管理并不一定会导致市场缺乏竞争。
英国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金融体系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上,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分工明确,界限分明。然而,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分业经营不是由法律规定的,而是限制性商业惯例、反竞争机制和行业自律的产物。然而,这种分业经营的做法得到了监管当局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严格的金融管制,伦敦金融业务的活力迅速丧失,而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因美国迅速发展的金融业的挑战而开始下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在1971年实施了竞争和信贷控制政策,鼓励银行业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竞争。因此,商业银行打破了传统的界限,开始经营单位信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经纪等业务。然而,由于此时英国的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业务已经分离,商业银行经营的证券业务仍然有限。
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开始了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进一步挽救了衰落的金融业。1986年,英国颁布了《金融服务法》,废除了经纪人和交易商不能相互分享的规定,并宣布银行机构可以直接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因此,英国银行开始提供全面的证券业务。
根据规定,英国允许商业银行设立子公司,或允许其控股公司在一定条件下设立子公司经营其他业务。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想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它可以以该银行为母公司,另设一家子公司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如巴克莱银行旗下的巴克莱资本进行投资银行业务);银行的母公司也可以与商业银行一起设立一家投资银行来开展证券业务(例如,汇丰和汇丰投资银行是在汇丰控股集团下设立的)。
世界一体化管理的趋势和经验
总体而言,全球金融业正走向全面管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金融业经历了许多改革,从整合到分离,再从分离到整合,但从最终结果来看,金融业作为一个整体仍在走向综合经营。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大多数国家正朝着更加市场化的金融结构发展,资本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很难不干预证券业务。第二,所有行业都有实现规模效应的自然冲动。然而,相当多的国家并没有回到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业务的综合模式,而是通过控股公司结构实现了综合经营。同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与产品的重叠也非常普遍,这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综合管理。
综合经营主要表现为银行大规模介入证券业务。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业务(如德国),而其他国家则通过控股公司从事一些证券业务(如美国、英国)或所有证券业务(如加拿大)。银行并没有被完全禁止从事证券业务。在新兴市场,39%的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业务(如巴西),其余的通过控股公司从事部分证券业务(如中国和印度)或全部证券业务(如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只有10%完全禁止银行从事证券业务。
整合经营与金融危机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对金融一体化管理进行了一些讨论。有人质疑综合管理加剧了金融风险。然而,主流观点认为,整合经营与金融危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参与信用违约互换业务的投资银行和一些保险公司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元凶和最大损失。商业银行的相对责任更少,损失更少。欧洲的全能银行模式受到质疑,但焦点不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离,而是商业银行投资业务的风险。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受到限制,2010年通过的“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限制银行进行自营交易,并推出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是,控股公司下的综合管理模式并没有受到质疑。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球一体化管理主导的现状。
中国金融业的综合经营
1994年以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可以经营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业务。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1994年以来,附属于银行的证券、信托和保险等非银行机构开始与银行脱钩。随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我国基本形成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
分业经营模式下的几种交叉业务。在分业经营的模式下,证券和保险不能参与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如存贷款业务和票据贴现。不能涉及证券的基本业务,如股票承销和赞助、经纪、银行和保险。然而,有一些业务,如国债承销和信贷资产证券化,属于银行和经纪人可以同时经营的交叉业务和产品。
通过金融控股,控股的综合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分业经营原则确定后不久,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通过金融控股下的子公司控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从形式上看,该控股公司没有直接违反经营管理分开的原则,并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然而,根据国际惯例,这种通过控股公司的独立子公司开展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的方式通常被视为综合经营。因此,我们了解到,通过这种方式,中国的金融业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整合。主要类型包括两大类:一是金融控股公司,也控制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如中信控股公司、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二是未经正式批准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型产业集团利用资本入股或持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股份,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据统计,中石油、国家电网、中粮集团等数十家央企投资控制了数百家金融子公司,包括商业银行、金融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机构、保险公司、典当公司和担保公司。一大批地方政府主导的管理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的公司相继成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如首创集团和天津TEDA集团。此外,还有大量隐藏的私人金融控股公司。
跨行业持有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自2005年2月国务院批准商业银行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以来,以工商银行(报价、询价)、中国银行(报价、询价)、中国建设银行(报价、询价)和交通银行(报价、询价)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加快。金融业不能相互持股的规定已经被打破。截至目前,共有3家银行控股信托公司、9家银行控股保险公司和10家银行控股基金公司。CDB证券是国内银行全资拥有的第一家国内证券子公司。此外,CICC持有浙江黄金信托35%的股份。以金融机构投资证券公司为例。在银行中,中国发展银行持有100%的中国发展证券;在保险公司中,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有5%以上的中信证券(报价、询价);参与证券公司的信托公司有28家,其中持股比例超过5%的有14家;在金融公司中,浙江金融发展公司持有财通证券59.76%的股份,为绝对控股;五家金融公司的股东中有四家持股超过5%。
本地业务和产品的交叉管理,如资产管理。资产管理行业不同于传统的证券、银行和保险业务,是世界上金融混业经营最突出的领域。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参与了这一领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都涉足中国市场的资产管理行业,它们发行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法律依据和监管标准。据估计,截至2012年底,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达到3.53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7.6万亿元,信托资产达到7.47万亿元,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达到800多亿元,经纪类资产管理产品达到1.89万亿元。
中国发展综合管理的主要风险和挑战
一体化经营有两大风险:第一,交叉感染的风险。在一体化经营下,金融控股公司与其子公司是一个整体,某一子公司的危机会通过控股公司的作用机制传导产生“多米诺效应”和“蝴蝶效应”,使整个金融控股公司面临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后,无论是美国银行业对自营业务的严格隔离,还是英国对国内零售银行的围栏保护,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使高风险业务的损失和风险不会转移到存款保险等金融安全网机制保护的传统银行业务,从而保护纳税人的利益。第二,利益冲突的风险。综合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站式服务,涉足存贷款、证券发行与交易、基金管理等多个领域。各种业务的整合也给客户利益带来风险,如捆绑销售、内幕信息、信用风险转移等。,由利益引起的冲突也会增加。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与国外金融机构仍有一定差距。内部控制和风险监控体系不完善,有效监控业务流程风险的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国外金融业已经发展了数百年,但仍有许多金融机构存在风险控制问题。例如,巴林银行因非法交易造成巨额损失,最终导致破产。在一体化经营下,金融风险因素会越来越多,相互交织,缺乏风险控制能力的金融机构难以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中国也面临着与综合管理相关的健全法律法规的问题。在许多国际金融市场中,综合管理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后才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仍处于分业经营的法律框架下,有必要在法律制度上完成配套工作。
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监管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在国际上,一体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但它仍然对监管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在中国推行综合治理,就要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协调。
我国也缺乏综合管理人才。综合财务管理不仅需要复合型人才,还需要投资、财务管理等专业专家。否则,综合财务管理难以显示出生命力。目前,我国金融业虽然吸收了大量专业人才,但仍难以满足金融综合经营和监管的需要。实现财务综合管理,应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管理和监督能力,为财务综合管理提供发展源泉。
综上所述,中国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完全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当地企业和产品的相互参与和交叉经营,形成了一种本质上类似于英美的综合经营,但低于英美等国的综合经营。一方面,中国金融业应鼓励行业实现规模效应,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防范金融风险,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在金融市场化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应该借鉴国际市场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经营发展之路。
三链:吃昆虫、吃厕所和油炸??3.模纸锻造,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模具??. 95镣铐和镣铐??0.07%锝58.....
当前流行度:0
[娇娇]http://itougu.jrj/view/189514.j.....
当前流行度:0
1.1 .涓涓细流??邦邦、邦邦、邦邦、交邦和辽寮??要坚强,要坚强。.....
当前流行度:0
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知道........
当前流行度:0
缇落入三条锁链??3镝??6铥??0(乌桕脂含有3条链吗??4镝??4铥??0)死,死,死,死又死,4.72??......
当前流行度:0
那墙,墙,墙和墙呢??钳子里有丰富的镰刀、叉子、叉子、nan和链条,这些都是銮棒的来源.....
当前流行度:1
你想挑起镝,破坏哮喘吗??缇,汤,汤,3汤和柊镶嵌??链条??4."敌鲁,缇,汤,汤,汤."??.....
当前流行度:0
咸丰、大树、细垴、十二寸、相互涓涓??环秀细链,涓涓细流,砸铙钹,甩铙钹,砸铙钹,砸铙钹,砸响,砸得咝咝作响??葛格·岳格·柊.....
当前流行度:0
标题:祁斌:综合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9788.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