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时尚周刊专注时尚奢侈品资讯报道,潮流服装、护肤彩妆、品牌动态,报道女人健康时尚生活,打造第一时尚生活娱乐门户,报道内容包括时尚业界人事变动,拥有时尚业界最全的时尚人物库!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要闻:茅盾先生逝世39周年:照见中国现代文学的多而杂之处

要闻:茅盾先生逝世39周年:照见中国现代文学的多而杂之处

来源:大中时尚周刊作者:杜学君更新时间:2023-08-16 16:46:04阅读:

本篇文章8124字,读完约20分钟

杨扬文学报于39年前的3月27日茅盾去世 1932年3月19日,郑振铎在北京大学发表了题为“新文坛的昨天和明天”的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他把1917年到1932年的文学分为四个时代进行了叙述,在第四个时代( 1928-1931年)称为“茅盾时代”。 因为,1928年茅盾相继完成了“动摇”“追求”的创作,两者比1927年发表的中篇《幻灭》构成了“侵蚀”三首曲子,1931年开始了长篇代表作《子夜》的创作。 郑振铎敏锐地察觉到“茅盾时代”文学的特征在艺术妙技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作家素养方面,有人有前人没有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和热烈的感情。 在文学理论方面,有很多争论,各派都有鲜明的主张 郑振铎用文学家的眼光论断茅盾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家,也预见到了他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今天,在茅盾诞生120周年之际,评论家、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发表了茅盾1930年代在上海的城市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相关的复印件,证实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和很多杂多样性。 城市生活与现代作家杨扬|文刊于年8月25日《文学报》茅盾是现代作家中参与政治最深的名人之一,与现代中国政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他又是现代政治家中,文学行业真正能享有崇高声誉的少数象征人物 如果不遇到政治,茅盾就不能有大而丰富的人生感觉,获得巨大的创作欲望,不能创作出“食”三首、“子夜”这样的暂时作品。 从民国时代到1981年病逝,茅盾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导人 研究茅盾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代的生活和创作,这种文学、政治跨越国界和混搭,证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城市生活对茅盾的影响,方方面面 茅盾自己说,如果不来上海,来商务印书馆工作,如果没有他未来的文学道和文学事业,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能也没有重要的地位。 这是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 但是制造文学史的问题,强调现代作家和城市生活的关系,从而开展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不多见 茅盾的中国文学史上,写着都市生活和都市背景的文学,自古以来就很薄弱。 茅盾的创作是极少数比较成功的文学典范,这样的成功与他长期住在上海有关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大师,尽管住在上海,但与茅盾相比,不仅生活的时间短,而且他们的文学起点不在上海是很重要的 茅盾的文学事业名副其实的是丫鬟in上海 他从外来青年来到上海谋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自己的文学事业 上海不仅是他文学活动的舞台,也是他汲取文学资源、获得文学灵感的地方 所以,与以往茅盾研究的想法不同,我认为应该以茅盾和上海的关系为文学史研究的线索,重新思考文学史问题。 这不仅能加深人们对茅盾的理解,还能加强茅盾文学世界任何被忽视的影响因素 壹茅盾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16年到1925年,这是茅盾第一次登上文坛。 第二个时期是1930年到1937年,那是茅盾文学事业的黄金时代第三期是1946年到1947年,抗战结束后茅盾回到上海的暂时停留期 茅盾在晚年回忆录中,想起了1916年初到达上海时的个人生活状况:住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宝山路的宿舍,四个人一个房间,只有昏暗的灯光,不能看书。 “我读书通常是星期天,大家都去玩了,所以利用这个时间。 我在上海快一年了。 除了宝山路附近,我没去过别的地方。 “(《茅盾回忆录》)这一年,茅盾翻译完成了美国作家卡本脱的《衣食住行》。 与商务孙毘修编辑出版了《中国寓言初编》。 茅盾从1917年下半年开始参加了朱元善主编的《学生杂志》的事业 《学生杂志》发表了12月号与甘冰署名的社论《学生与社会》,这是茅盾在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1918年2月,茅盾回到乌镇,与孔德沵建立了家庭,完成了婚姻大事 19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风云激烈动荡的一年,茅盾受到“新青年”的影响开始关注俄罗斯文学,《学生杂志》六卷四-五号上连载了以雁冰命名的《托尔斯泰和今天的俄罗斯》。 11月,《小说月报》主编王欣农请下年度的《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 茅盾在《时事新报学灯》、《解放与改造》、《妇女杂志》中接连出现文案和翻译,追随新文化思潮,作为文坛新人备受瞩目。 1920年,茅盾更活跃,每月发表复印件,有时一个月在上海新闻杂志上发表多个复印件,显示了批评的敏锐开阔视野。 11月下旬,商务印书馆委托茅盾担任新年《小说月报》主编 通过王统照的关系,茅盾与北京新文学家郑振铎等联系起来,成为正在建设中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1921年,茅盾编辑了《小说月报》,将其变成新文学杂志,引进国内的新文学家参与其中,领导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使《小说月报》名副其实地成为新文学第一本。 他自己也为这个名字向文坛听了消息 而且茅盾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活动,成为上海地区的重要骨干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这艘游船在茅盾的妻子弟孔的别境中预先租用 1925年12月31日,茅盾以共产党员身份被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代表,以国共合作的身份去广州参加政治活动 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我发现茅盾在自己文学事业的最初阶段,也投资于政治活动。 茅盾出道文坛,具有职业和职业政治活动家双重身份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史现象 因为从后面的很多资料中,我们不仅看到茅盾,而且当时很多文学青年普遍如此。 像《郑超麟回忆录》一样,记录着包括这个时期的蒋光慈、萧三、郑超麟自己在内,热爱文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边投身政治,从事最具体的党务工作。 你怎么看待这种文学现象? 我认为这将传播20世纪中国新文学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消息。 新文学是现代中国社会运动的时代产物。 同时,这个现代社会的基本优势是面向社会大众,受到一点新的社会作用的诱惑,朝着新的社会目标努力 中国社会发展到20世纪初产生了新的社会作用和新的社会组织 以前流传下来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组织被新的社会作用和组织所取代 我认为从茅盾研究的角度出发,有两点值得强调 茅盾的身份 这是传统中国文学史创造者所没有的新作用 身份的作用与现代信息出版业相关,也与上海的新兴文化形态相关 鲁迅先生论述海派,形容为“无海者近商” 茅盾的文学地位和文学成就最初是这种新文学生产力的体现 他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印刷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的 利用商务印书馆的有利平台,茅盾一个个发展自己 他年轻好学,精力旺盛,适应能力强,反应迅速 与上海的任何旧派文人相比,他的知识特征和活动才能很快显现出来 二是茅盾的政治身份 他从1920年开始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集团的活动,他的文学与他的政治活动从头到尾交织在一起 在文学活动中,他有自觉的党派角度和党派意识 1925年他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先提倡“无产阶级艺术”。 在政治活动中,他有文学的敏感和热情 茅盾于1927年发表的《幻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直接反映大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作品 茅盾是现代作家中参与政治最深的名人之一,与现代中国政界关系极为密切 他又是现代政治家中,文学行业真正能享有崇高声誉的少数象征人物 从民国时代到1981年病逝,茅盾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坛的领导人 (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这种文学、跨越政治国界和混搭,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丰富、最多、纷杂的现象。 文学的社会负责人和作家、艺术家的政治参与热情在茅盾和他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生动 政治这个话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总是敏感的非常多的复杂话题,政治是什么?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出作家和党派组织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政治问题一直没有深入研究 我说的没有深入研究,第一是指理论水平上开拓不足 一点研究者是从西方的理论教条出发,还是把似乎论证过一次而不是中国的材料的政治作为不审美的因素排斥呢 从现代中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政治和文学诸多复杂性的研究者很少 这种多样性,从理论上理解,意味着政治对文学来说是外在的,不是不可能的要素,而是构成了时代文学的基本面貌。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运行轨迹可以看出,五四时代,包括“新青年”阵营在内的新文学家,尽管有高度的政治参加欲望,但没有一个身体参加党派政治 之后,像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与党派政治有关 这毫无疑问党派政治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新文学家写的热情几乎难以摆脱与党派政治的关系 像鲁迅一样,他的《为了忘记的纪念》《侮辱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小品文危机》等名作直接表达了他对党派政治的看法 现代作家如此关心党派政治可能对今天的网民和研究者很奇怪。 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为什么这么热衷于现实政治? 事实上,这不是作家们热衷于政治,他们置身于特殊的现代历史语境中,也摆脱不了党派政治纠缠 在中国现代作家身上执行,我认为现代作家关注现实政治的热情,比投身于文学创作的热情,更是内在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茅盾第一次离开上海是在1925年12月末,他乘船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茅盾当时的身份是中共上海地区兼执行委员会推广部长 1926年1月参加广州会议后,他留在广州,担任国民党推广部秘书、国民党机关报《政治周刊》。 当时国民党推广部长是毛泽东 在去毛泽东韶关调查农民运动期间,茅盾代理了国民党推广部长 茅盾从事职业政治活动,直到1927年国共合作失败,被国民政府通缉,因此不得不转入地下,之后恢复文学职业创作。 晚年回顾说“隐居,马上面对实际问题,如何维持生活”。 找职业是不可能的,只能重新动笔,卖文谋生 “他花了四周时间完成了小说《幻灭》,刊登在9月出版的《小说月报》上,作者签名为茅盾。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名的第一次表现。 茅盾的出现意味着沈雁冰从文学评论家、职业政治活动家的身份角色转变为以文学创作为主的现代作家 1928年7月,茅盾秘密飞往日本 经过一年多的海外流浪,1930年4月回到上海,开始了他第二阶段的上海生活 廿盾于1930年4月回到上海,于1937年12月离开上海,正值35岁至42岁壮年的时候,这是他人生的黄金时代。 这时茅盾确立了中国新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地位 除了评论和翻译,他还写了一系列受欢迎的文学作品 长篇、短篇、小说、散文,各种文体有很好的表现,表现出全面的文艺素养和极高的艺术才能 特别是1933年1月,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为茅盾赢得了很大的文学名声 呼秋白高度评价这部长篇小说,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成功的长篇小说”。 (孙中田、查国华编《茅盾研究资料》)左联为这部作品召开了研讨会 甚至反对新文学运动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宓,也在《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写了论文,激赏了《子夜》 《子夜》确实能体现茅盾与上海的关系 把我们茅盾写的上海和张爱玲写的上海对照,茅盾写的上海一般是我们说的国际大都市,浅葡萄酒绿,高楼 特别是证券交易所、舞厅、租界、大型纺织工厂等,是上海才有的现代象征景观 张爱玲写的上海,大部分是灰色小巷,进出的都是小市民,故事的复印件只不过是你算我,我算你,大上海老,颓废的一面。 相比之下,茅盾对上海市生活的展望,具有政治意义 从茅盾来看,上海是现代各种政治力量游戏的场所,另一方面是现代生活和批判性文案交织在一起的表现空间 像《子夜》这样一些社会力量的集中表现,是茅盾对上海城市生活的高度概括,有史诗般宏大的史诗。 这是20世纪30年代写上海的小说中看不到的大手笔 如此宏伟的叙事眼睛与茅盾政治乌托邦的想象密切相关 他说,现在的上海受这几种社会势力的影响 茅盾不否认上海城市生活的多样化,但他认为什么样的吃喝玩乐的小市民生活无聊,只有什么样的坚强政治是左右这个城市的力量。 所以,他可以说是利用小说在城市生活中,真正强大的社会力量 《子夜》最初吴大爷来上海时的印象和病逝,是有政治意义的象征。 它放弃了旧时代从中国传来的生活,但很快就陷入了西西弗斯那样的悲剧轮回 在急速变化的时局面前,许多城市的人们还没有充分享受正常的现代生活,被持续的变局否定了 就像吴仁甫这个上海绵纺织业的大亨一样,他的果敢和经营才能还没有发挥出来,被国际垄断资本排斥了 茅盾在“子夜”使这个上海棉纺大亨陷入破产的窘境,作为强奸佣兵表现出了他的疯狂。 这种具有新文艺腔的幼稚描写,受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评,也表现出茅盾对城市生活的某种隔阂和疏远 另一方面,作者对现实政治的看法流传得很好 对政治茅盾来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情,他常常扮演着无意识的政治角色 比如,1930年4月回到上海不久,马上加入“左联”。 例如,1937年10月离开上海,去香港地区编辑文艺杂志 1939年1月,冒着生命危险去新疆迪化,在军阀盛世才统治下的新疆学院任教 总之,茅盾南向北走,东向西走,都是作家孤独的鸿野鹤,不是一个人去的个人行为,而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秘密安排 茅盾是晚年回忆录,有简单的说明 提到抗战8年,两次入港,茅盾说:“两次入港,都负有任务。 台湾的密码破译文件也能窥见其中的一端。 就像国民党情治机构20世纪40年代向蒋介石提供的材料一样,报告茅盾与中共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些对我们认识茅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茅盾积极投身党派政治,他登场的身份角色是左翼作家 如果你知道茅盾的个人身份,你会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退出了党 既然脱党了,和中国共产党组织没有关系,茅盾为什么还要奉组织的命令在南北东西奔走呢? 我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多而杂的地方,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把中国现代作家的生活与以前传下来的作家的生活进行比较,在中国社会从以前传到现代的过程中,被强化的到底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以党派身份出现的现代组织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这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遭遇的核心问题 茅盾的政治身份与其说是政治和文学关系的展示,不如说是时代文学的常态 一个时代有时代的文学。 这意味着某个时代的文学迅速发展环境及其特色,具有自己的规律性。 党派政治与文学的联系是20世纪中国文学快速发展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中国文学现象,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象征符号 无论其作用是肯定还是否定,这都是这个时代引人注目的现象 也许自古流传到社会上的并非如此 茅盾在1930年代发表的复印件中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现在不是把小说当作消遣品的时代。 因此,创作小说的人不仅需要广博的生活经验,训练有素的头脑还需要能够分解更复杂的社会现象。 特别是我们这个转变中的社会,必须认真研究社会科学的人总是不能正确地分解它 而且,社会对我们作家的迫切要求,也就是那个社会现象的正确有为的反映! 每次想到那件事,我都很兴奋,我又害怕了。 我能在这个大时代成为文艺战士真是太好了。 另外,我觉得没有社会科学的修养,居然写了小说,我真的很大胆。 (茅盾《我的回顾》,收入《茅盾论创作》)从这个立场来看茅盾走过的文学道路和他的文学思想,我认为文学和政治对他无论内外都是自然的。 他出道文坛,参加党派组织,从政治活动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 茅盾从政治中得到经验和体会,在文学中要求表现和释放 文学和政治,对他来说是一体的,自然融合 茅盾如果只是政治家,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今天就容易多了 但是茅盾是文学人物,而且即使以最严格的文学标准来衡量,他也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 他的文学特质政治敏感,纠缠不清,难以剥离 有时互利共赢,互相增光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政治热情的加入,茅盾小说、散文不知道会减少多少有趣的成分 同样,反过来说,政治在茅盾的文学作品中,如果是稍微简单的教条,会不会受到至今为止文学史上流传的茅盾的影响呢? 我认为政治在茅盾之上,是艺术的人生 如果不遇到政治,他就不可能有浮沉多彩的人生感觉,获得巨大的创作欲望,创作出《食》三首、《子夜》这样的暂时作品。 没有遇到政治,茅盾的文学地位也不像今天这样,因为巨大的历史变化而反复出现 所以,研究了茅盾20世纪30年代上海时代的生活和创作,使我们真正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复杂性。 事实上,一生卷入政治的现代作家不仅仅是茅盾一个人,鲁迅、胡适、郭沫若、丁玲、萧红、巴金、曹禺、老舍、周扬、田汉、夏扬、胡风、冯雪峰等最有才能的现代作家大多卷入了政治漩涡 逍遥如周作人、俞平伯、废名、郁达夫、闻一多、张爱玲、苏青等,最后结局难免与政治有关 叁1937年10月5日,茅盾带着小房子离开上海,开始了抗战8年的流浪生活 其间,他在武汉、长沙、香港地区、兰州、新疆、延安、桂林、重庆等地生活和停留 1945年抗战结束,1946年5月26日,茅盾带着小房子回到上海 这是茅盾在上海生活的第三阶段,但已经物是人非 经过战争的灾难,他母亲和心爱的女儿相继离开了人世。 这使五十年过去的茅盾感慨万千。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造序时,茅盾借机发挥,表达了这种感情 这篇序言跋扈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茅盾写得最动人的评论 从1946年8月开始,茅盾忙于访问苏联 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看,茅盾访问苏是件大事,有利于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 从国民党方面来看,尽管不太想看到共产党借茅盾访问苏推广,但没有设置大的障碍。 毕竟茅盾是有名的人,不是政治家 所以,在沈儒、邵力子等友好人士的帮助下,他很快完成了出国手续 茅盾夫妇从12月5日开始访问上海,到1947年4月25日顺利回到上海,可以说一切顺利 回国后,茅盾参加了各种欢迎会和报告会,访问了苏联的见闻,发表了随笔,变得极为活跃 12月初,由中共地下组织安排,以茅盾、叶以群等秘密前往香港地区 一年后的1948年12月31日,秘密离开香港,1949年1月7日到达刚解放的大连 2月26日来北京 4月,他参加了第一届文代会的筹备会 7月,他在第一届文代会上发表了题为《被反动派压迫斗争的革命文艺——十年来的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报告提要》的长篇演说。 10月1日,他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大典,之后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人民文学”主编 因此,茅盾彻底告别了动荡生活,作为新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直到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居住去世,享年85岁。 茅盾的文学事业可以说是从上海开始,终于到了北京 图:摄影网茅盾与上海的关系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 我们强调没有上海,就没有茅盾,茅盾文学的黄金时代在上海 其实不仅仅是茅盾吗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的黄金时代,都和上海有关 上海也有这样无数有才能的作家、艺术家云集,因此对中国现代史留下了长期的影响 上海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反复谈论的话题 人们直观地感觉到,20、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文学的中心,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新文学巨匠住在这里,“亭子之间”有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 这种气象在2000年来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对于这些文学现象,我认为不要停留在感觉形象的通常阶段,而必须进入文学史研究,理解和掌握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的经过,理论上总结和训练一点文学史经验。 以茅盾研究为例,我们不仅要把握茅盾的终身材料和思想状况,还要结合茅盾思想、创作关心的问题、表现的特色,在现代文学范式的层面上,思考现代城市与作家的文学道路、文学事业的关系。 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薄弱 除此之外,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研究也不像以往那样只是拉拢阵营,下一个正误的结论,而是结合中国现代文学的迅速发展历史,从作家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状态出发,理解政治作为现代生存状态,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茅盾、丁玲、周立波、田汉、夏衍、艾青等作家,过着坎坷的政治生活,让他们到达日常生活难以到达的生死境界,体验普通人感受不到的丰富人生味道。 这些人生经验帮助他们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迄今为止,与之后的文学史作家作品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自媒体几何学文学照明生活公众号: iwenxuebao网站: wxb.whb邮寄:3-22长按左二维码进入微店原标题:《茅盾去世39周年:从他那里,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很多杂七杂八的地方|今晚读》原

标题:要闻:茅盾先生逝世39周年:照见中国现代文学的多而杂之处

地址:http://www.d3jt.com/xbzx/23660.html

免责声明:多伦多星报中文网报道的内容涵盖财经、体育、娱乐、生活、旅游、求职等多方面的信息资讯,本站的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多伦多星报中文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